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为契机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作者: 市政交通青年团青 发布日期:2024-12-21

  从建设一个“压不垮、打不倒、可持续”的安全韧性社区的更加高的要求来看,根据灾害事先准备预防(免疫力)、灾害应急响应(适应力)、灾后恢复重建(恢复力)、更新转型发展(变革力)的韧性治理规律,应急管理是创建韧性社区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建设韧性安全社区的第一个任务。全国各省市地方政府和乡镇(街道)、居村社区,应以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为契机,树立韧性理念,遵循灾害全周期治理规律,聚焦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融应急管理能力于基层韧性治理体系之中,更强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系统集成、突出实效,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同步开展安全韧性社区建设,力争在面对各类重大风险危机时,基层社区普遍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准备、及时预警、快速响应、有序重建、复盘学习”,螺旋式提升基层社区的韧性水平,以最小代价保障人民群众最大的安全。安全韧性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和系统性工程,结合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需要强化五大机制建设:

  对可能会发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社区政府和民众从思想上格外的重视,做好充分准备,是提升社区韧性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开展社区灾害或公共危机的科学评估。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分析社区灾害的历史数据,总结危机发生演变规律,科学预判当下及未来社区面临的不确定性灾害或危机有哪些,在哪些区位易发生,可能会对哪些人群造成危害等。二是制定有效的社区重大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社区层面的应急预案要尽可能简洁明了、责任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突出简明、实用、管用。要结合社区实际,立足居民小区、微网格、商圈等最小应急治理单元,做实重大公共危机的“一点一案”,让预案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三是扎实开展以应急演练为主的全方位应急准备。社区应急预案中提及的物资储备、应急演练等工作要具体化、落实落地到相关机构和单位之中,在实际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打造社区综合应急服务站,有条件的社区应储备少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装备、设备、器材和物资。组织居民开展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学习、逃生避险、自救互救应急演练等,让广大居民成为灾害发生时的第一救援力量,提升社区韧性治理能力。

  这是社区韧性治理的必要条件。一是实行全覆盖的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整合安全志愿者队伍以及“两委”成员、党员、居村民代表、网格员等力量,以最小应急治理单元为载体,对社区范围内的房屋、建筑、燃气设施、用电设施、生活设施等,开展全方位的风险排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排除隐患,确保每一项设施都符合安全标准。着重关注老旧小区中的安全设施,走访孤老、残障人士等,充分掌握各种隐患和矛盾冲突。二是构筑科技赋能的风险动态感知与监测预警体系。针对地下管廊、施工工地、高层电梯、地下空间等设施空间,加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运用,打破数据壁垒,促进数据汇集共享,打造智能化风险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各类风险的智能感知、智能研判、自动上报,提高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在重大公共危机中,在上级党组织坚强集中统一领导下,在上下级政府之间合理分配决策权,尤其是依法赋予社区管理机构临场指挥决策权,根据现场态势和变动情况,直接做出相关决策,并指挥有关部门直接行动,提高应急响应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依法建立健全针对基层管理干部的容错机制,应对突发事件、解决临场复杂新问题时的无意过失或先行先试的失误允许被容忍,消除基层社区干部应急抢险中的后顾之忧,鼓励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决策,把身边和眼前危机造成的危害结果降到最低程度。

  当重大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动员各种力量,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公救,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检验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或韧性治理水平的试金石。一是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部门协同行动方案。率先促发各级党组织、政府机构和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并投入抢险救援。组建区域性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快速集结社区内外消防、交通、医疗、公安、食品、物资、救援等多部门力量,集体行动、有序行动、协同配合,全面投入应急抢险和救灾救援之中。二是平时培育应急志愿者或社会组织,战时快速形成第二梯队。针对社会组织,利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技术方法,建立快速响应网络,提供精准信息并推动供需信息共享,提高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效率,明确各社会组织在危机应对中的角色和责任,避免职责重叠和资源浪费。

  这是社区韧性治理创新的应有之义。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在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的时候,就要依据不一样危机的情境模拟,提前制定好各有侧重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包括受灾人员疏散安置、建立应急交通网络、必要生活物资供应、基础设施加固重建、财政补贴保障等,为实现应急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有机衔接、高效协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建立完整灾后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和学习完善机制。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结束以后,对其响应过程和应急机制进行认真复盘学习,发现防范应对中的短板和不足,及时加以完善、更新和创新,让相关机制更加有效、更加顺畅,为应对下一次危机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在螺旋式提升中慢慢地加强社区的整体韧性水平。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一起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怎么样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安博官网|下载app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2409 网站地图